全国服务热线:010-62700072
政策法规 statute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陕西省渭南市档案馆开展深度调研探索构建档案文化传播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9-19  点击量:0

渭南作为关中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底蕴深厚,档案资源丰富多样。在当前“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关键阶段,陕西省渭南市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的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存史、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系统开展全市档案宣传与编研工作的深度调研,旨在探索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地方特色、可持续推广的档案文化传播新生态。

本次调研下沉一线、直面问题,从四个维度深入摸清实情。一是实地走访。覆盖市县综合档案馆、乡镇街村档案站点,看展厅、查设施、问效果,直观感受阵地建设与公众参与实况;二是深度访谈。邀请档案系统骨干、专家学者、媒体负责人等多方代表,围绕理念、内容、形式、资源、协同机制等核心问题,开展多场座谈,倾听真实声音;三是问卷调查。面向全市档案部门发放并回收180份有效问卷,从宣传效能、编研转化、资源开发、社会协作等可量化维度,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四是案例分析。精选本市及外域正反典型,如“渭南红色档案记忆”系列片、澄城“档案+非遗”文创市集的成功经验,以及部分新媒体运营失效、编研成果未能转化等案例,深度剖析根源。

通过调研,深刻认识到当前渭南档案文化传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集中表现为:宣传“供需错配”。内容偏向法规条文和宏大叙事,贴近民生、可读可用的内容偏少;传播方式传统,新媒体运营存在内容更新慢、形式单一、互动不足等问题。编研“三重三轻”。重历史轻民生、重纸质轻数字、重产出轻转化,导致档案资源活化不足、传播效果有限。基层“人财物三困”。专业力量不足、经费保障欠缺、跨部门协同不畅,制约档案工作创新开展。创新与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敏锐性需进一步提升,运用新技术、新媒介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仍显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渭南市档案馆经过系统思考,提出未来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重塑宣传逻辑。推进“内容供给侧改革”,加强民生档案专题开发与解读;创新传播形式,运用微纪录片、方言短剧、口述历史等融媒体方式增强吸引力;建设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中心,试点虚拟展馆等智慧应用,提升传播效能。二是深化编研转型。强化资政服务功能,打造跨领域编研团队,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加快数字编研步伐,推动VR/AR、3D复原等技术应用,实现编研产品从“图文静态”到“场景沉浸”的跨越;推进文创开发,联合高校企业打造具有渭南特色的档案文化产品。三是构建“大档案生态圈”:实施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复合型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与文旅、教育、媒体等部门常态化协同机制,整合资源、共同策划;推进档案资源知识化管理与云平台建设,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服务,让档案文化融入公众生活。

档案工作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事业。渭南市档案馆将以此次调研为新的起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努力推动档案文化传播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被动保管”转向“主动服务”,真正让档案活起来、火起来,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贡献更多档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