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8601298758
- 电话:
- 010-62700072
- 邮箱:
- 2087217266@qq.com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城大厦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档案馆创新档案宣教形式,精心挖掘馆藏档案,策划推出的29期《档案里的通辽印记》系列专题视频在全网引发关注,让沉睡的档案资料“破卷而出”。其中《新四军三师解放通辽》《给陶政委的信》《大风“刮走”火车头》等鲜活故事,通过“学习强国”“奔腾融媒”“通达融媒”等平台传播后,累计播放量突破30万,让尘封的档案“开口说话”,成为干部群众党史学习的“鲜活教材”。

深挖“档案富矿”,让红色历史“原汁原味”重现
通辽市档案馆组织专业团队历时半年,对馆藏数万卷革命历史档案进行系统梳理,在制作过程中,团队坚持“让档案发声、以史实立言”的创作理念,生动再现通辽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其中,解放战争时期吕明仁同志致陶铸同志的原信首度公开,透过字里行间的革命热忱再现通辽解放战争的真实图景;以多媒体技术活化呈现的1988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表彰大会光荣册》,通过泛黄册页中镌刻的民族团结印记,串联起新中国建立以来草原各族儿女守望相助的壮美史诗。以“档案叙事+图文”融合的形式,将29期档案故事编纂形成的《档案里的通辽印记》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教材,让红色档案真正成为滋养初心、淬炼党性的优质资源库。
创新表达方式,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
为增强红色档案的感染力,通辽市档案馆突破传统宣教模式,采用“沉浸式讲述+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三千孤儿入内蒙”专题通过“哲里木盟接运小组在上海接运孤儿时的照片”,结合历史影像与读档人的口述实录,真实还原那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新四军三师解放通辽》专题首次以视频形式公开战地照片并配合当时三师解放通辽的报道,再现三师作战场景。《辽北蒙边抗日义勇军》则运用动态地图和战场音频,让观众仿佛置身烽火年代。这种“档案+口述+视听”的创新模式,极大提升了红色故事的代入感。许多观众反馈:“听着口述者的声音,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作战现场图让历史事件一下子清晰起来”。
打造红色教育“实景课堂”,让档案育人“润物无声”
通辽市档案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将29期红色档案视频纳入展厅常态化展播,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实景课堂”。在基地参观动线中,特别设置“红色记忆”影像专区,来访干部群众可通过高清大屏观看专题视频,配合展厅内陈列的原始档案复制件,实现“档案可触、历史可视、精神可感”的多维教育场景。这种“档案实物+视听叙事”的融合传播模式,使教育基地成为党政机关主题党日、企事业单位思政教育、青少年红色研学的实践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形成持续学习热潮,基地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显著强化,逐步发展为区域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和党性教育实践的热门地标。
从泛黄纸页到刷屏视频,通辽市档案馆以创新之举让红色档案“活”起来、“火”起来。正如网友评价:“这是看得见的初心,摸得着的传承。”未来,通辽市档案馆将继续探索档案开发利用新路径,为赓续红色血脉注入档案力量。




